【零壹视界】迅雷上市的血与泪
标签:行业研究 / 2017年11月23日
本文作者为Ftrans飞驰传输联合创始人王泽瑞,更多他的文章,可关注知乎专栏《零壹视界》。
前两篇分别是《那些年,陪伴过我们的下载软件(上)》和《那些年,陪伴过我们的下载软件(下)》。
欢迎关注、交流!
很少有行业像下载软件一样,做到最大也未必一路坦途。
如何赚钱?
2010年,平均每天有1.38亿次下载是通过迅雷完成的。然而如何基于如此巨大的使用量赚钱,这对于迅雷来说是一道难题。
广告当然是一个选择。
从网络蚂蚁开始,下载工具里嵌入点击广告就成为了变现标配。但人们对待下载工具的心态似乎与其它软件有所不同,越是资深的使用者就越要求下载工具要“纯洁”。
有一种解释是,人们往往就是利用下载工具来免费获取本来需要付费的内容,而在这种所谓“自由”、“分享”精神的旗帜下,下载工具商业化气息越浓,就越容易激起用户下意识的抵制和反感。这也是为什么从网络蚂蚁时代开始,就有第三方团队不断破解下载软件的内置广告,发布所谓的“去广告版”。
另外,下载软件内嵌广告的商业价值,往往也没有其它类型软件高。因为对于一般软件来说,软件使用时间和内嵌广告的展示时间是基本一致的。而下载软件尽管装机量大,使用时间长,但是用户往往都是后台挂机下载,广告的有效显示时间和次数就会大打折扣了,广告价值自然也会有所降低。
又要马儿跑得快,又抵制马儿吃草,这可难为迅雷了。然而广告终究还是要放的,为了营收还得多放,迅雷甚至一度“丧心病狂”地嵌入了弹窗广告,后来在“人神共愤”之下不了了之。
估计迅雷后来终于想清楚这件事了,光靠内置广告或许可以赚钱,但是始终无法独立支撑出一份漂亮的营收成绩单,更无法讲出一个漂亮的上市故事。
尤其是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已经接近尾期,迅雷的市场占有率也接近饱和,装机量的天花板已经可以预期,那么上市故事里的高速增长预期从何处来呢?
幸亏迅雷率先搞出来一个离线下载,离线下载所带来的服务附加价值,使得迅雷有了会员收费的基础,而一个单纯的下载工具可能永远都不敢企图收会员费。尽管迅雷为了促进付费会员增长,也遭到了“付费会员正常速度,不付费就只能被限速”的诟病,但不管怎样,会员增值对于迅雷来说确实支撑了营收,也还算是个漂亮的增长故事。
盗版原罪
有一种说法是,下载工具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处于初始荒蛮时期的一种历史阶段性产物,“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摆脱不了盗版的原罪”——这是戏说。
尽管并不是所有用户使用迅雷下载的都是盗版内容,但是在下载工具的核心战场——视频、音乐、软件、游戏领域,大多数下载资源确实都有版权属性。中国互联网环境内相当长一个阶段蔑视版权的风气,最终成为了孕育下载软件茁壮成长的土壤。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除了BT、eMule这些“体制外”的下载工具,在世界的其它地区并没有类似的下载工具蓬勃发展。
迅雷在反盗版的问题上可谓是受到内外夹击。
在美国这样一个重视知识产权的市场,迅雷想要在美股上市,就必须解决好反盗版问题。美国电影协会一度把迅雷列上了非法发行影视节目的黑名单,迅雷因此而受到了大量质疑,这也大大影响了迅雷的上市进程。
另一方面,国内的净网行动愈演愈烈,尤其是2011年和2014年两波大范围的专项整治行动,迅雷一直在刀尖上跳舞,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不是无法上市的问题,而是关门停业的问题。
然而,实际上迅雷几乎做了所有“打擦边球”的事情,只是“赴美上市”这盏高挂的指路明灯,将迅雷最终从欲望的边缘拽了回来,否则很难说迅雷会不会和快播落得一样的下场。
迅雷在前后两次申请赴美IPO之前,都花费了大量精力去解决涉及的数百个版权诉讼案件,集中清理版权问题。
上市血泪
2011年,迅雷第一次提交美股IPO申请。
2011年2月路演时,迅雷获得了资本市场15~20亿美元的估值。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同年6月份,相继爆出了东南融通财务丑闻和支付宝VIE事件诚信危机,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上市公司信心大减,资本市场开始进入冬天。
迅雷在7月份的招股说明中将估值降至9亿美元,即便如此,迅雷还是在最后关头决定暂缓上市。
事后迅雷CEO邹胜龙在接受采访时曾自信地表示:“如果我们以7亿美元估值上市绝对可行。”
尽管有传闻,迅雷视频业务版权问题是此次IPO失败的主要原因,但估值太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拿当时已经上市的优酷比较,迅雷的营收与当时的优酷差不多,迅雷看看与优酷视频的模式也类似,迅雷已经盈利而优酷依然处在高额亏损的阶段,然而优酷当时的市值有36亿美元,迅雷的估值还不到优酷的四分之一。市场就是这样的残酷,迅雷不服。
迅雷当时暂缓IPO,是在等待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可是当时没有人会遇见到,这一等就是3年,甚至差点错过了所有的时机。
这3年,移动互联网如火如荼,PC端下载风光不再;
这3年,唯品会、聚美优品、猎豹移动等新一代公司纷纷上市,“老兵”迅雷步履缓慢;
这3年,物是人非,业内已经逐渐对迅雷上市失去信心。
2014年4月,迅雷突然宣布完成E轮3.1亿美元融资,其中包括来自小米的2亿美元和金山的9000万美元。
是的,雷军将几乎上市无望的迅雷再度挽救回来了。
10年前,程浩敲开雷军办公室门的那一刻,绝对无法预想到,10年后迅雷的上市转机是来自于雷军的雪中送碳。
2014年6月,在创立11年之后,迅雷把握住了这最后的机会,“流血上市”。
何谓“流血”?
迅雷上市时的市值在10亿美元左右,之后很快落到了6~7亿美元的区间,“与小米深度合作”的成长故事并没有支撑资本市场给出更多的估值。白白多等了3年,估值却几乎没变。
而此前迅雷已经完成了5轮融资,总金额超过5亿美元,从投资者的角度,这也不是“划算”的上市,应该算是迫不得已。
想想体量远不如迅雷的暴风影音,当年因为优酷率先在美股上市,及早断了纳斯达克的念想,2011年就主动拆VIE架构,误打误撞地熬到2015年国内A股上市,成了直冲云霄的妖股,市值最高的时候竟然冲到了369亿人民币。这上哪儿说理去?
上市后,小米在迅雷的占股增加到31.8%,金山持股上升到13.0%,创始人之一邹胜龙持股9.5%,另一个创始人程浩持股稀释到3.8%。
也就是说,上市后的迅雷,雷军系占了将近45%,而两个创始人加起来只有13%出头。雷军尽管是帮了大忙,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坐享其成。革命终于胜利了,但胜利果实却不是自己的。
坊间传闻,上市后的庆功宴上,程浩一直在哭,但哭中带笑,邹胜龙一直在笑,笑中带哭,个中心酸难表。
苦海无涯
迅雷上市两年后,程浩离开迅雷,创立了专注天使轮和A轮的松禾远望基金,聚焦人工智能。相信程浩对“选择比努力重要”这句话感触颇深。
邹胜龙一直坚守迅雷,后来又找到腾讯云的陈磊来做迅雷的CDN业务。
眼看360从美股退市,如今回国重上A股,号称股价可能翻7倍,市值甚至有可能达到两三千亿。
迅雷想不想回,能不能回?这是个问题。
下载软件变得越来越边缘化,迅雷都错过了什么,最终要走向何方?
问题永远没有终结,这难走的路也要一直走下去。
是的,这是一个令人忧伤的故事。
成者不王,败者不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