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视界】那些年,陪伴过我们的下载软件(下)
标签:行业研究 / 2017年11月15日
本文作者为Ftrans飞驰传输联合创始人王泽瑞,更多他的文章,可关注知乎专栏《零壹视界》。
今天的文章续接上一篇《那些年,陪伴过我们的下载软件(上)》。
欢迎关注、交流!
另一条路
迅雷一只脚走在“网络蚂蚁-FlashGet”这条 HTTP/FTP 下载的道路上,另一只脚迈入了“BitTorrent-eMule-VeryCD”这条P2P下载的路上。
这就要再从头说说P2P了。
P2P(Peer to Peer,点对点)协议对于大型文件的发布有很大作用,下载的人越多速度就越快。然而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跟版权问题一直纠缠在一起。
2000年,美国人Jed.McCaleb首次发布了基于eDonkey(电驴)协议的eDonkey2000下载软件。
2005年,因为遭到美国唱片协会的控告,eDonkey被关闭。
此后,eDonkey的社区开源版——eMule(电骡)逐渐走进历史舞台。eMule的基本原理与eDonkey类似,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基于文件分享的原理,不需要种子文件,只需要一个ed2k的地址便可以下载,这些都使得eMule使用起来更加便利。
2002年,美国人Bram Cohen首次发布了基于BT协议下载软件BitTorrent (BT)。最初,使用BT需要发布资源的种子文件,其他用户获得种子文件后,连接Tracker服务器获取相关信息,之后便能开始P2P下载了。
2008年,瑞典因为版权问题起诉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BT下载站“海盗湾” (thepiratebay.org),一年以后,海盗湾宣布永久关闭Tracker服务器。
此后,BT转为采用一种新的协议——DHT协议,使用了该协议后,BT就不在需要Tracker服务器了,实现了去中心化的P2P下载,从而一定程度上绕开了法律上的风险。
总之,2002年前后,BT和eMule这两种革命性的下载工具在国外越来越流行,BT适合于热门资源的快速下载,eMule基于资源的分享机制,使其资源异常丰富。
是驴是骡?
2003年,黄一孟、戴云杰等人怀着“分享互联网”的理念,将eMule引入了中国,并通过修改国外eMule的开源代码,发布了中国本地化的easyMule(最初叫eMule Mod),同时创建了资源分享网站VeryCD,为用户提供各类资源的下载链接。
VeryCD在easyMule中删减了很多eMule的功能,并且对搜索功能进行了限制,同时涉嫌有意混淆easyMule与官方eMule间概念上的差别,受到了很多正统电驴和电骡爱好者的诟病。
但不管怎么说,VeryCD确实对电骡在中国的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专业的下载爱好者之外,让普通用户也能够简单快捷地使用电骡下载资源。
那个时候,VeryCD上的影视库相当全面,最新的热门美剧不出24小时就可以在VeryCD上找到资源。
因为P2P资源分享、大众贡献的属性,VeryCD的音乐库堪称完整,甚至社区自发形成了音乐发布规范和标准,高清的音质、全面标准的信息编辑、甚至包括CD封面,都使得VeryCD成为了音乐收藏爱好者的天堂。
尽管当时人们会抱怨,“P2P软件一开,速度是快了,但是整个网络都瘫痪了,而且P2P软件特别烧硬盘,硬盘寿命大大缩短”,但是终究大家还是在无版权限制的前提下,享受着P2P便捷快速的资源获取服务。
2008年左右,VeryCD网站注册用户近1亿,每天有4000万流量,成为仅次于迅雷的第二大视频下载类网站。
尽管eMule的本质是分享,但是VeryCD网站本质上是这些分享的集中分类索引站,easyMule内只能搜索到VeryCD内的资源,这使得easyMule更像是一个VeryCD网站的专用下载客户端。正因如此,版权和法律问题无可避免。
2011年,在国家打击盗版侵权行动后,VeryCD网站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关闭下载服务,网站转型。
此后,黄一孟转型去做了网游。有意思的是,原本做VeryCD的时候,每年利润仅有100万左右,改做网游后,短短一年之间,竟做到了号称月收入过亿、月利润四五千万的水平,坏事变好事。
天下一统
2006年,对于迅雷的邹胜龙和程浩来说,我猜应该是心情跌宕起伏的一年。
2006年初,迅雷初步实现了盈亏平衡。年内,迅雷员工从40来人迅速扩张到200多人。
迅雷的市场占有率终于稳固地反超了FlashGet,然而这一年侯延堂把FlashGet卖了,FlashGet在新东家黄明明的手中声势浩大,会不会再杀个回马枪?
这一年,迅雷5的P2SP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下载资源的积累也逐渐显现出了规模优势。然而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下载站和独立站长发现迅雷“盗链接”。
这些站长们发现,即便用户是在其它网站下载文件,迅雷也会“偷偷地”从自己网站获取同一文件的下载链接,使得用户通过迅雷下载这个文件时速度更快。这在站长们看来是“你迅雷给用户送礼,用户记着你的好,结果买礼物的钱是我出的,用户压根不知道”。
除了“你送礼我买单”的不平衡情绪,也确实有站长发现,因为自己网站上放了热门资源,被迅雷广泛送礼,服务器带宽竟被来自迅雷的流量给刷爆了。
冲突在2006年6月最终爆发。6月1日,迅雷宣布从单纯的下载软件转变为资源下载门户,让下载站们感到了严重的威胁,最后一根稻草落下。6月2日,业界知名的华军软件园和天空下载站联手牵头封杀迅雷,众多独立站长也纷纷声讨迅雷的“盗链”行为。
尽管这个事件在两周以后,以双方握手言和而告终,但也足够迅雷出一身冷汗了。
2006年8月底,迅雷的覆盖用户数超过1.1亿户,装机量达到8000万台,市场份额超过50%,已经成为继QQ之后中国互联网最大的客户端软件。
然而,也是在这一年,BT、电驴、VeryCD等P2P软件在中国逐渐流行,传播速度非常快,市场格局陡然生变。P2P下载软件的用户量已经非常大了,而且迅雷和这些软件的用户高度重合,新的威胁产生了。
邻近年底,又一坏消息传来,腾讯在11月推出了跟迅雷直接对标的“QQ旋风”。QQ旋风与QQ客户端安装捆绑(可以选择),一夜之间,所有的QQ用户都有了QQ旋风,这是何等恐怖的事情。是的,那个时候还是腾讯看到什么好就抄什么的年代。不过对于被腾讯抄的人来说,可就不是一身冷汗的问题了,而可能是浑身颤抖的问题。
走过了跌宕起伏的2006年,尽管面对着FlashGet、P2P、QQ旋风的三重压力,迅雷此后却在下载软件之路上走得越来越顺。
2007年1月,迅雷完成了联创策源领衔、谷歌作为战略投资者的5000万美元的投资,有了充足的弹药。
同年,新版迅雷软件中加入了对BT和电驴协议的支持,此后其他P2P下载软件逐渐式微。
2007年底,迅雷的市场份额是50%,QQ旋风的市场覆盖面升至30%。而到2008年7月,迅雷累计装机量达到了2.18亿台,下载工具市场占有率为66%。迅雷成功阻挡了QQ旋风的升势,高下立断。
到2011年,迅雷第一次试图赴美上市的时候,迅雷已经占了整个中国下载软件市场78.7%的份额,胜局已定。
后来的事情你知道的,QQ旋风在2013年左右被腾讯基本放弃,2015年停止更新,2017年停止维护。
后记
对下载软件的怀旧,注定只能是70后、80初们的小众情绪。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们来说,下载软件远没有那么重要了,存在感也越来越弱。
不是人变了,而是时代变了。随着上网速度不断提升,网络接入无处不在,人手一部移动终端,云服务的普及,几乎所有的数据服务都可以在线实时按需提供了,人们还有什么理由去依赖“下载管理软件”呢?
既然下载软件可能最终归为小众,那么下载就真的没用了吗?迅雷们又会往哪个方向走?传输软件跟下载软件有什么区别?
这些问题我们后面慢慢聊。